“感觉很快”这个是要结合路况的。
人对于速度的感知其实非常不灵敏,极度依赖外界环境的映照对比,毕竟人本身的运动速度区间就很窄。
所以其实上高速上你开 100 也基本上不会有“快”的感觉。如果周围没有车,又是个三车道以上的高速,车辆的 NVH 优秀一些,可能 120 你都感觉你没怎么动。
反之,如果是在一个窄巷子,或者其他车道堵车,只有你的车道通畅的情况下,其实用不到 60 你就会感觉很紧张。
所以对于速度,完全不需要担心。你可以反过来思考,70 岁的老奶奶在如今都可以申请驾照了,你的处理能力和反应速度难道比 70 岁的人还差?
每个人对于隐私与便利性之间的需求阈值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隐私范围”都是不同的。
对应的,保护隐私的成本也是指数级的区别。
而且影响这个阈值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是否知情”。
很多人并不是愿意“最大化的放弃隐私换取便利性”,而是因为其本人的知识局限性,压根不知道某个授权、操作会剥夺他什么隐私信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愿意把特斯拉账号的 refresh_token 权限授权给第三方 app ,来看一些数据分析。
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特斯拉的账号 token 可以开门、锁车、远程授权驾驶、开空调、定位、限速等等。而且这些第三方,在确认其授权时,也没有义务陈列授权的所有风险。
其实保险的购买没什么“技巧”可言。
1 、每个人的收入与家庭财产结构不同,导致每个人能够承受的对冲成本不同。A 觉得“值”的 B 觉得“不值”,反之亦然。
2 、保险的含金量不在于买,而在于赔。所以从购买角度的险种评价,其实往往是一种“臆测”。
3 、购买保险策略的复用性很低,普遍保险产品半年、甚至三个月就会更新。
4 、所有保险产品都是通过精算得来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其实没有“更值”的保险。只有这个价格你花在品牌、保额还是信誉上的区别。
目的是信奥还是编程娱乐?编程娱乐的话,ipad 的 Swift Playgrounds 就挺好。
信奥的话 c++必学。
新风可以,空气净化器不行。
室内尘土绝大多数来源于开窗通风。
其实暴雪的成功在我看来挺戏剧性的。
1 、星际争霸其实是一个已经回炉过一次的游戏。而且很多操作上的“设定”都是当初暴雪技术力不足留下的 bug 与妥协。但星际争霸在电竞 RTS 领域就这么成神了。(结果上确实神,操作上限奇高,打法极其丰富,三种族平衡优秀)
2 、暗黑 1 代不怎么样,2 代的很多设定也很反人类。但他靠各种词缀叠加的 build 玩法误打误撞开创了刷子游戏。
3 、魔兽世界之前,其实火的 MMO 不少,回合制的有石器时代、魔力宝贝,即时对战的还有仙境传说。但他恰巧赶上了国内的宽带浪潮。
引用一个逝者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利益相关:model y 长续航车主。
其实当初责令特斯拉走召回流程来开放并默认弱动力回收和默认缓行,其实就已经很明了了。
即事故是驾驶者的主观错误,但特斯拉的强制强回收+没有怠速行进,会增加驾驶者主观错误的几率。
这其实说明了三件事:
1 、驾驶者的驾龄、驾驶技能等,与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并不是正相关关系。
2 、司机的驾驶状态、车辆的驾驶动态,在突发情况下,没有“不可能”(包括那个蔚来 ES8 高速装杆解体的事故)。
3 、驾驶逻辑的底层修改,应该慎之又慎。而且特斯拉对于驾驶逻辑的修改,其实并没有面向使用层面的原动力。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节约成本而改。
毅力强👍,我好像刷 v 站还不到 5 年,账号已经 3 转了。
首先强调下,“有新意”和“完美的产品”是完全两回事。
iphone 3G ( app store 登场)、4 (视网膜屏幕,双面玻璃设计)、5s (首次引入生物识别)、x (苹果的初代全面屏,首次引入 face ID )。
ipod nano 3 (亮面金属背板)。
macbook Air 初代(超薄的笔记本电脑)。
macbook m1 (超高的能耗比表现)。
airpod 一代(革命性的真无线体验)。
1 、特斯拉 app 不在后台是不能解锁的。app 被杀时会有推送提示。
2 、无钥匙解锁不全靠定位,主要靠蓝牙的通讯强度。
3 、无钥匙解锁的密钥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超过时间限制,且 tesla app 未能 active ,会解锁失败。
4 、定位的“始终”,在我理解是一个保活措施之一。(我个人揣测)
赛博桩的问题:一个赛博箱价值 1300 。
三代家充的问题:大多数小区开不了 380V ,而且家充 11 千瓦和 7 千瓦没有本质区别。
各有利弊,看你个人决策。
至于说“...都不能完全保证在原始数据错误的情况下数据的完整性。”
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用词是“完全保证”。即任何的文件系统方案都是保证高可用,并不保证数据 100%安全。
在这个语境下,其实就是在给楼主下逐客令,不想跟你聊了。
在我理解看来,技术支持是帮助用户实现功能的,不是探讨方案先进性的。
所以其实群晖技术支持能阐述其技术的基本流程与关键词,并给与第三方的技术参考页面,在我看来已经算是合格了。
然后奇怪的是,楼主讨论到一半,说:“我不关心 btrfs 的技术细节……”从而转进到了群晖的业务方案,在我看来技术支持没有权限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像是你去饭馆,问老板,你这个面条用的什么面啊?老板说,我们用的中筋面粉,这样软硬适中。
然后你又说,我不关心面粉细节,我关心的是你家面条是怎么做的?都添加了什么?顺序怎样的? 25 个香料分别是什么?配比如何?怎么保证我的口感和味道的同时还能保证我的食品安全?
这老板不给你打出去算是脾气好的。
"半透明图片用于辅助构图"
这个需求太小众。除非是同机位的 1:1 翻拍,否则成功率太低。
1 、影响构图的因素太多,机位、焦距、主体与背景之间的距离等等。不一定你蒙版能用得上。
2 、这样构图效率太低,需要选择合理的蒙版,还要分析蒙版与实景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其实手机 app 有类似的功能,这个功能叫“三分线”,部分 app 也叫九宫格。
btw:我的构图思路。
一个好的构图,需要:
1 、要素简洁(横平竖直、线条规律)。
2 、突出主体(合理利用虚化与背景对主体进行勾勒)。
3 、注重平衡(虽然主体在黄金分割位置,但其对应方向需要有一定的信息来平衡画面)。
4 、故事性强(一张好照片,应该在浏览者第一眼看到,1 秒钟以内就可以传递强烈的情感共鸣)。
反之,如果一张照片,让人感觉阅读负担大,歪七扭八,找不到主体,3 秒钟都 get 不到你想表达什么,那就是失败的照片。
一般的构图法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个派系:三分法、线条法、相框法。
三分法靠的就是拍照 app 中的“三分线”来辅助构图。让主体处于照片的黄金分割点、线附近。
线条法一般是背景线条汇聚到主体上,或者规律的线条不断的重复,同时又有细节的变化,给人一种带有情绪的重复感。
相框法就是通过巧妙利用前景与背景的物体,利用视角与透视的错觉关系,把主体有趣味性的框选住。
如果是“某个定制程序”的话,可以通过接口加密实现。
如果是一个不能干预的,或者是“某种程序”的话,就要服务器端根据其特征识别了。但是这个识别方式很不安全,非常容易被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