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创建于 330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21 世纪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由近乎纯粹的线下物理形式的连接,逐步形成了信息化的、逻辑的连接。回顾几十年间的历史,现今人与人的联系,不同于乡土社会中依山傍水、囿于地域的小型圈子,也不是纯粹的点与点平等连接。
个人以为,互联网的产生,带来了联结的逻辑抽象,而这种抽象则在一定程度上使交流脱离了地域性。例如,一名学生受到学习场所的限制,其生活半径与线下交流的渠道实际上相对有限,而其在互联网上的身份,可以使之与使用相同语言的社区成员有交流的可能性。进而,一名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学生,可以与同样使用英语的他人交流。
不过问题仍然存在,受教育水平与人类记忆能力的限制,对于一个非精英化的全球性社区而言,难以期待每一成员具有同等的语言基准。个人的想法是,既然某个社区提供的服务往往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子集,是否也能够通过构建某种现实语言的子集,达到借助通用语言实现多数情况下的交流?
事实上这种情景在游戏领域屡见不鲜,个人能够想到的,《 Journey 》以单元素音节构建了特定情景下的交流模式,类似的还有《 Yo 》。这种更多以场景驱动,场景氛围对初始语言矢量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个人想要了解的则是,为构建具有更复杂能力的表达语言,应当如何选择并生成一个能够完成社区中多数要求的最小正交集?
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研究方向的 v 友,能够提供一些思路或是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