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给了一个案例
class FancyLogger:
"""日志类:支持向文件、Redis 、ES 等服务输出日志"""
_redis_max_length = 1024
def __init__(self, output_type=OutputType.FILE):
self.output_type = output_type
...
def log(self, message):
"""打印日志"""
if self.output_type == OutputType.FILE:
...
elif self.output_type == OutputType.REDIS:
...
elif self.output_type == OutputType.ES:
...
else:
raise TypeError('output type invalid')
def pre_process(self, message):
"""预处理日志"""
# Redis 对日志最大长度有限制,需要进行裁剪
if self.output_type == OutputType.REDIS:
return message[:self._redis_max_length]
FancyLogger 类在日志输出类型不同时,需要有不同的行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为“输出日志”行为建模一个新的类型:LogWriter ,然后把每个类型的不同逻辑封装到各自的 Writer 类中。
class FileWriter:
def write(self, message):
...
class RedisWriter:
max_length = 1024
def write(self, message):
message = self._pre_process(message)
...
def _pre_process(self, message):
"""Redis 对日志最大长度有限制,需要进行裁剪"""
return message[:self.max_length]
class EsWriter:
def write(self, message):
...
基于这些不同的 Writer 类,FancyLogger 可以简化成下面这样:
class FancyLogger:
"""日志类:支持向文件、Redis 、ES 等服务输出日志"""
def __init__(self, output_writer=None):
self._writer = output_writer or FileWriter()
...
def log(self, message):
self._writer.write(message)
文中对这样的写法好处解释为 代码利用多态特性,完全消除了原来的条件判断语句。另外你会发现,新代码的扩展性也远比旧代码好。
但是在我看来, 你要传什么 output_writer 不还是要通过 if 来选择吗, 只是把一个地方的 if 换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扩展性 这个模块看起来确实好了, 但是总感觉和上面一样, 这里提高了, 但是其他地方就要更多 if, TVT, 面向对象还是没有入门
2
zepc007 3 天前
emmm, 你可以理解为设计模式
|
3
yooomu 3 天前
抽离出 writer 之后,添加新的 writer 类型不再需要修改原来的类了,只需要编写一个新的 writer 实现就行了。体现了设计模式的开闭原则
|
4
zhu327 3 天前
这里如果有个工厂模式来实例化不同的 logger 的话,从上层看的话就不需要理解不同的 if 之间的差异了,可以理解为一种封装形式,隐藏不同 logger 之前的细节,对外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口
|
5
ajunno 3 天前
> 你要传什么 output_writer 不还是要通过 if 来选择吗, 只是把一个地方的 if 换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这个成立吗?换到哪里了呢?我的观点是,`FancyLogger`内部解耦了类型判断——针对事物的行为建模,而不是对事物本身建模——分支语句是完全消失了,而不是转移(到外部)了。从外部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是完全一样的。 |
6
newaccount 3 天前
改之前:FancyLogger 需要知道每一个 Writer 类型,所以必须有 if 判断来根据不同的参数选择不同的具体实现
改之后:FancyLogger 与 Writer 解耦,具体的输出工作由 Writer 来完成,FancyLogger 不知道也不关心具体实现 你所指的 if 判断由 FancyLogger 转移到调用方的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调用方直接实例化一个 Writer 实现类,或者通过工厂方法来获取配置的具体 Writer 对象 |
7
dajj 3 天前
实际上取决于谁写,如果两个类都是一个人维护,没意义
如果 Writer 需要其它的人写,那就有意义了 增加了灵活度,也增加了复杂度 两种都是正确的做法,不要厚此薄彼 |
8
NoOneNoBody 3 天前
FancyLogger 就是个“通用代码”,参考#7
FancyLogger 相当于一个 switcher 代码创建者 A 完成三个 Writer 类,给下游未知的人使用 如果有 FancyLogger 这段通用代码,不管谁,只需要知道类名就可以了 writer = FancyLogger(classname()) 如果没有这段通用代码,使用者 B 可能需要三个 class 都研判一次,写出 if 逻辑才能使用 当然,如果使用者 B 熟悉这三个 class ,他也可以不使用 FancyLogger ,而自己另外写代码 还有一种非常好用的情况 _writer = read_from(...) 反序列化或者从其他途径获得,这时使用者 C 甚至不知道 classname 是哪个,只知道 FancyLogger ,因为不知道具体 class 就无法写 if 逻辑,这时也能使用 writer = FancyLogger(_writer) 导入并继续之前的工作 |
9
piglei 1 天前 1
> 但是在我看来, 你要传什么 output_writer 不还是要通过 if 来选择吗, 只是把一个地方的 if 换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你的理解已经很接近:“多态”确实无法完全消除“if”。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需要用代码来表达某种“如果/否则”的逻辑。但和普通的“if/else”比起来,面向对象设计的区别在于,它会努力将这些“如果/否则”逻辑封装在不同的实现(`XWriter`)中,让“if/else”代码只存活于代码的边缘区(工厂函数),从核心区中销声匿迹。 什么是核心区?显而易见,是 FancyLogger 中实际完成日志打印的部分;什么是边缘区?在例子中,用 if/else 分支去创建对应的 Writer 实例的代码,前置于打印日志功能,可以被看作身处边缘区。对比例子中的两种方式: 1. 无 Writer 抽象时:核心区需要理解**全部的“如果/否则”逻辑**,才能完成日志打印 2. 有 Writer 抽象时:在边缘区创建 writer 实例,传递给核心区,后者**一视同仁**调用 writer 完成日志打印 本书中的代码示例,因篇幅原因实现的功能比较简单,不同代码之间所产生的对比可能不够强烈。当业务逻辑变得更复杂后,利用多态特性来提炼并封装“如果/否则”的优势会变得更显著。在我心目中,那是在整个“面向对象”中,最富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
10
shinonome OP 感谢各位大佬的答疑, 有一点知道面向对象在干什么了
|